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
上方圖片
:::

桃園文學作家

林央敏(楚艾、朱羅華、陳水台)

  • 出身地嘉義縣, 太保市
  • 居住地桃園市, 龜山區

林央敏以《胭脂淚》豎立臺語文學第一部史詩。 1955年生於嘉義縣太保市,1977年即移居桃園龜山迄今,現已退休,專事寫作。畢業於省立嘉義師專、輔仁大學中文系,曾任國小教師、臺語文推展協會會長、靜宜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,現為《台文戰線》雜誌社發行人。 曾獲聯合文學獎首獎、榮後臺灣詩獎、巫永福評論獎等。著有、《家鄉即景詩》、《第一封信》、《躲在牆壁裡的哀泣》、《斷悲腸》、《台灣民族的出路》、《台語文學運動史論》、《台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》、《桃園文學的前世今生》、《典論台語文學》等逾百本。 是臺灣重要的台語文學作家和評論家,曾任台語文推展協會會長、靜宜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。他的作品以詩歌、散文和評論為主。被認為是「台語文學理論的建構者,也是倡導台灣民族運動的推動者」。

圖片1:林央敏(楚艾、朱羅華、陳水台)

作家小傳

林央敏積極推動桃園文學發展,更以其豐厚的文學資歷與創作經驗,盡覽臺灣早期的歷史古籍與現當代文學作品,從中爬梳桃園文學的身世,為桃園文學立史,著成《桃園文學的前世今生》,呈現桃園文學從口傳文學、古典文學、民間文學到現代文學與兒童文學的璀璨成果,為桃園文學創作與研究的重要里程碑。


1955年12月19日出生,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。曾任國小特教教師、《臺灣文藝》編委、《臺灣新文化》社委、臺灣語文推展協會創會會長、《茄苳臺文》雜誌社社長等職。現任靜宜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。

1977年移居桃園迄今(先住龜山,後徙中壢)。省立嘉義師專、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,曾任小學、大學教師、台語文推展協會會長、茄台文月刊社社長、公投會中央委員等。現任《台文戰線》雜誌社發行人。

1983年開始台語寫作,倡導台語文學及台灣民族文學。作品曾因觸犯政治禁忌屢遭查禁封鎖。有百餘篇作品分別選入大、中、小學教本及各類選集百餘種,部份作品被譯為英、日文發表於外國書刊。曾獲聯合報文學獎第1名、金曲獎台語最佳作詞人獎及其他詩獎、詞獎、文獎、小說獎、評論獎、文化獎等成就獎。

著有《睡地圖的人》、《家鄉即景詩》、《蝶之生》、《收藏一撮牛尾毛》、《走在諸羅文學河畔》、《蔣總統萬歲了》、《菩提相思經》、《台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》等詩集、文集、小說集、劇本集、論述集、傳記、字典等四十餘冊,其中9,000行、11萬字的詩體小說《胭脂淚》是台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史詩(Epic)與敘事詩;詩作〈毋通嫌台灣〉對台灣人意識與民主運動皆有深遠的影響。

上一筆
下一筆

寫作年表

  • 1972年 首次發表新詩,漸次擴展筆觸至散文、小說、戲劇及評論。
  • 1983年 開始臺語文學創作,後致力提倡臺語文學及臺灣民族文學。
  • 1984年 《睡地圖的人》由蘭亭書店出版
  • 1989年 與友人合辦《臺灣新文化》雜誌社,同年獲北美洲臺灣人教授協會臺灣文化傳明基金獎助金。
  • 1992年 4月林央敏等著《若夠故鄉的春天》,為以臺語創作詩的合集,由台笠出版社印行。
  • 1995年 5月28日由林央敏任籌備會長的臺語文推展協會,於臺大校友會館舉行成立大會。
  • 1997年 11月21日「第七屆榮後台灣詩獎」得主為林央敏。
  • 2011年 第1屆吳金德文學獎獲獎,正獎頒給作家林央敏的長篇小說《菩提相思經》。
  • 2019年 被林央敏《桃園文學的前世今生》列入威權時期的第二代重要的桃園作家
  • 2021年 《大統領千秋》《第一封信》《在龜崙嶺的足跡》《毋通嫌台灣》《聽著二二八》《千塘之鄉》被林央敏收錄為桃園文學代表
上一筆
下一筆

相關附件

  • 02_桃園的前世今生—林央敏訪談整理pdf   下載:11次

著作資源

  • 最後更新:2025/03/27
  • 瀏覽次數:126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