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
上方圖片
:::

數位典藏資源

凝聚生命的流動—黃秋芳訪談整理

  • 發布單位:桃園文化局
  • 發布日期:2025/01/01

作者/所有權人桃園市政府文化局
物件名稱凝聚生命的流動—黃秋芳訪談整理
主題分類人物
物件類型文件
物件所在地桃園
所有權人
單位聯繫方式
授權條件
所有權人:桃園市政府文化局
單位聯繫方式:(03)3322592
授權條件:創用 CC-BY-NC 3.0TW
物件詮釋
「桃園文學館展示資源調查研究案」為深入理解桃園作家對於桃園文學、桃園文學館的想望,因此在本案訪問五位桃園作家。本案 2023 年 11 月 21 日採訪桃園作家黃秋芳,訪談地點為中壢黃秋芳創作坊。
出版多本小說的桃園作家黃秋芳,於 1990 年在中壢創辦「黃秋芳創作坊」,推廣在地讀書研習、兒童寫作教學。本次訪談內容也以過往與桃園孩子的互動,提出希望新世代無論是在是什麼科系、職業都應該對未來保持熱情,而桃園文學館就是在地延伸「人與故事」的藝文館所。


採訪時間:2023.11.10/採訪地點:中壢黃秋芳創作坊


找尋共同的心靈觸動

說到桃園,會想到什麼?現在的桃園就像是活力而生猛的新生兒,移入人口不少,財政能力也不差,但缺乏長遠規劃,導致原先充滿生命力的城市形象,成為亂象之一。黃秋芳創作坊位於中壢後站,從 1990 經營至今,黃秋芳先分享了她對桃園「生猛」的印象,之後分享了的創業之路:在充滿浪漫與憧憬的年紀,她依循內心的想像和對寫作的熱情足跡臺灣,最後遠渡日本。訪談中,她回憶起在日本看見樹木被人們悉心照料與仰望時的場景,對她而言,樹與人是多麼的相似,深受著環境與土地的影響,她說,在異鄉的日子裡,是大樹讓她重新找回了自己生命的力量。「桃園的樹木因為建設工程很多都被砍掉了。」黃秋芳說道,「這是我對桃園另一個強烈的印象。」回臺之後,黃秋芳在中壢創辦了黃秋芳創作坊,並且舉辦了大大小小認識桃園的文藝活動。「我希望創作坊可以作為一個平臺」,黃秋芳說道。每一場活動她都期待著,這些活動經驗可以成為參與者學會分享的開始,並且逐步學習編織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,讓創作坊成為一個可以對話的空間。


承載想像的是熱情

黃秋芳創作坊曾經辦過一個活動,請各個老師認領桃園 13 區,做地方地名的小百科。活動時間長達一年,活動經費都是自行吸收,連成品封面都是創作坊學員自己的作品。黃秋芳說這場活動就像「醞釀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醞釀,每一個人都出錢。」她強調,這就是這個世代需要的經濟獨立,各個文化工作室的團體,都要有這個概念,而不是沒有補助就停擺了。同時她也期望之後的文學館可以有能量、有熱情,將時間與地域的意義擴大,凝聚人群的共識,達到「在地的故事化」,讓參與民眾可以有地方輸入和輸出。「我們的一生都是由故事組成的,我們聽了什麼故事,記得了什麼故事,轉述了什麼故事,怎麼說自己的故事,別人怎麼說我們的故事又或是怎麼去敘述別人的故事,是這些故事累積了我們,這裡除了是文學性之外,也有創作性在裡面,重新去捏塑我們的生活跟人生。」當創作性發揮到作用,也會促成人才發展。黃秋芳期許文學館能運用故事的力量,感動人群,使他們願意主動參與,最後文學館就會形成一個新的風貌。


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

「我現在都跟我的學生說,你們一定要經濟獨立。」黃秋芳表示,未來的社會不再是 M 型社會而是 L 型社會,優秀的依然很多,但選擇躺平的人也變多了,「經濟獨立出路和選擇才會變多,但如何讓選擇躺平的人可以舒適的躺平,也是一件可以思考的事。」隨著時代的推進,我們對於世界有了更廣闊的想法,在這之中,曾經在這遍土地上發生的故事,可以通過目標性的規劃,促使居民參與其中,進而延展「城市的畫面感」讓城市文學成為一種共同創作。提到時代落差時,黃秋芳也分享了教學現場的小故事:「上課時,我與孩子分享最近林榮三小品文得獎作品,文中有一種蛤蜊,可以沉在深海裡活 500 年,但也有一種小蛤蜊叫公呆壽命只有一年,他們唯一抵抗天敵的方法就是噴水。只要天敵小鳥來了就噴水,一噴水就被人類看到,人類一撿就是幾百顆—因為他們喜歡成群結隊曬太陽、噴水—然後就被抓。於是我問學生,『各位同學,你們想不想,人生嘛,就交交朋友,曬曬太陽,活短短的沒關係,一下就死掉,不必做太多事也沒關係』。孩子看著我的臉色,發現有一個人舉手了,我臉一點都沒變色,看起來很安全,接著,坐隔壁的也跟著舉手,最後那個班 22 個人,有 19 個人舉手,我真的太震撼了!」黃秋芳補充,其中沒有舉手的三個孩子補習都特別少。

「在這個世代,無論什麼科系職業,都要有熱情、有專長。」最後,黃秋芳提到自己桃園文學館的想像是一個可以舒展「人與故事」的環境。


讓文學成為我們的集體記憶

「我覺得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透過印象,讓別人知道桃園就是這樣的地方。」黃秋芳曾經因為活動製作了「桃園 13 區拼圖」,簡單可愛的畫面,就能加深人們對桃園的認識與印象。「也許,可以有桃園 13 區的意象圖或是現在流行的小物」,她表示,簡單的面紙、書卡、拼圖,或者是一個餐點,任何一一個日常小物,但前提是要人人都可以擁有,才能形成集體記憶,傳遞完整的意象地圖。」訪談其中黃秋芳也將桃園分成不同的生活圈:「把機場跟海是連起來,天空和海可能是一個生活圈,而河流最容易形成都會區,所以河流也是一個生活圈;那山也會是一個生活圈,鐵路也是一個生活圈,花和田就屬於那些農業區的生活圈。」並且期待這樣的想像不會淪為只是拍照、打卡的景點,「也不要是現在很常強調的互動式沉浸經驗」她說,自己想像中的畫面是,一條可以使人駐足的散步線,讓遊客可以真正加入這個生活圈,形成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,而不是拍完照就走。

「我們必須理解臺灣真的太小,小到各地的認同差異真的不大,於是我們得先好好的生活、好好的走路、好好的舒適的去參與這個世界,才有機會慢慢形成屬於桃園的故事」。這幾年桃園的變化的速度之快,使得真正能被記住的畫面變少了,可以凝聚人心的共識、認同長遠印記的機會也變少了,「我們要努力的把凝聚的力量召喚出來。」黃秋芳最後說道。


小結:文學館的目標建議

  1. 和圖書館功能有所區分,提高在地的文學性。
  2. 有足夠的專業研習與創作,形成創作風氣。
  3. 有延伸的活動、文創產業,貼合日常生活。

相關附件

  • 01_凝聚生命的流動—黃秋芳訪談整理pdf   下載:8次
  • 最後更新:2025/03/07
  • 瀏覽次數:40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