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數位典藏資源
桃園の文學旅人—陳銘磻訪談整理
- 發布單位:桃園文化局
- 發布日期:2025/01/01
作者/所有權人 |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|
---|---|
物件名稱 | 桃園の文學旅人—陳銘磻訪談整理 |
主題分類 | 人物 |
物件類型 | 文件 |
物件所在地 | 桃園 |
所有權人 單位聯繫方式 授權條件 | 所有權人: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單位聯繫方式:(03)3322592 授權條件:創用 CC-BY-NC 3.0TW |
物件詮釋 | 「桃園文學館展示資源調查研究案」為深入理解桃園作家對於桃園文學、桃園文學館的想望,因此在本案訪問五位桃園作家。本案 2023 年 12 月 1 日採訪桃園作家陳銘磻,訪談地點為桃園藝文特區星巴克。 以旅行文學著稱的桃園作家陳銘磻,認為文學創作過程與最後的作品同等重要,其可以看見作家與地緣的關係、思考模式、習於使用的工具等,並以日本文學地景舉例提出生活與文學結合的意義。因此,陳銘磻表示桃園文學館也應關注作家在完成作品前的歷程,並以景、物作為研究與展示的客體。 |
採訪時間:2023.12.01/採訪地點:桃園藝文特區星巴克
從桃園到桃園文學
訪談間,陳銘磻提到自己剛搬到桃園時,居住在藝文特區的經驗,「我非常納悶為什麼明明是藝文特區,卻找不到一間書店!藝文特區,既沒有藝也沒有文,這是非常可惜的。」於是在這段期間,他嘗試與長官們建議在藝文特區開設一些藝文的活動的空間,當然,他萬萬沒有想到幾年後總圖就落成了,也終於有書店了,使得藝文特區,真的是名副其實的藝文特區了!且圖書館成立以後,也開始有了很多相關閱讀文學的活動。「我覺得,這算是我搬來後最幸福的事了,就是心裡面想的一些願望,後來逐一的達成。」陳銘磻語氣欣慰的說道,看著桃園文學慢慢萌芽的感動,也成為陳銘磻日後規劃桃園文學館的動力來源。
文學博物、文學地景的思考
經營文學館也可以像經營博物館一樣,文學也有「博物」的概念,「文學不是只又書。」陳銘磻表示,創作文學的過程與文學作品一樣值得關注。
從「創作過程」中抽絲剝繭,可以顯示作家與地緣的關係,也能間接展露作家的文字特性:「他在寫作的過程裡面有沒有什麼大家過去沒有注意到風景、他所使用的工具,或是思考的模式。他思考的時候有沒有固定的地點?」這些概念都能產出作品,並延伸出文學地景的意義。陳銘磻提到京都有一家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經常去住的旅館,這家旅館便把兩個人房間中常用的舊式煙灰缸製造成文學商品販賣,將作家的生活與文學結合。
「我的意思就是說,所謂文學博物館的概念,應該是來自於這一些,而不是只是書,你看日本也一直在進化,只是書跟那個手稿沒什麼了不起啊!」作家出書是最後一步,出書之前的文學過程,也應該是桃園文學館可以收藏的一部份。
「夏目漱石去當老師時坐的那個小火車,現在還有,日本人為了觀光,整個松山市已經發展成為少爺市了,到處可以買到相關的文學商品。」陳銘磻說道,一本書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發展,這也是之後桃園文學館可以思考的問題。
「文學不只是書,是不是要有這個概念?就是文學,你必須把它打開來,這才是文學的概念。」之後,陳銘磻又舉了另外一個例子:「芥川龍之介有一篇小說叫〈蜜柑〉,這幾年日本人在故事發生的原地,就是平交道附近,弄了一個吉倉公園,裡面立了一個文學碑,就是這一篇〈蜜柑〉的片段,變成文學地景。」陳銘磻認為提取文學之中的概念,才能做出文學與作家的特色,文學概念可以延伸至不同的展覽並且結合地景觀光,創造新的觀點與人氣。
不過,作品本身與文學地景之間的關係必須緊密貼合、相輔相臣,陳銘磻舉了當時在新竹縣尖石鄉建造文學步道時的經驗,他邀請許多文人為尖石鄉寫文章,作為文學步道上的文學碑。「那時沒有幾個人知道尖石鄉在哪裡,結果開幕當天來了 3 千多個人,媒體報導之大,因為我們是首創,第一個把文學引進部落做文學步道的。」陳銘磻說道,為了那個文學步道,還特別寫了一本《尖石櫻花落》,並將書與文學步道一起宣傳,兩廂配合之下文學步道順利產生,也帶來了觀光價值。陳銘磻總結:「你要抓住文學的元素,抓住可以推廣特色。」讓文學得以跟著地貌重新被詮釋、被傳唱。
文學商品的魅力無限
陳銘磻將參觀過的日本文學館,分為三大類:一類是政府建造的文學館,就是地方的文學館,每個地方都有文學館;再來,是以作家為名的文學館,通常是私人的;最後,是以有名的著作去設的文學館,像川端康成的《雪國》就有「雪國館」,展示有關於《雪國》這本書的寫作的過程,還有當時農業社會,所留存下來的農業的用具。「他意思就是要讓你知道,川端在寫這本書的時候,當地的生活的狀況。」陳銘磻解釋。而這三種不同形態的文學館,也包含了前述所述的文學博物與文學地景的概念。除此之外,陳銘磻還著迷於日本文學館的文學商品。
「其實每一次去日本的文學館,我都在文學商品那邊待最久,而且花了好多錢。」陳銘磻甚至在桃園總圖辦過他個人收藏的文學商品展,可見文學商品的魅力之大。他提及自己收藏的芥川龍之介《蜘蛛之絲》手稿的複製品,還有夏目漱石《少爺》中的小火車、小玩偶,每一樣商品都好精緻,令人愛不釋手;此外,也有許多商品會利用作家名言製作成明信片、書籤等。
這些文學商品的應用與思考也會是文學館的一環,讓文學的記憶可以帶回家收藏。「文學從來就不是只有文字而已。」陳銘磻最後說道:「文學這樣的東西,包括了精神層面、社會現象,在抽象當中也還是有具體的一面,文學館也是一樣的,我們不斷的構思產生新的觀念,希望它不要成為蚊子館,而且希望跟別的文學館不一樣。」
從文學到文學館的思考
陳銘磻向我們展示厚厚一疊資料,裡頭全是籌備桃園文學館期間的資料與建築繪圖,他希望桃園文學館能夠傳遞出桃園的特色、作家的特色:「一講到桃園文學,大家就想到鍾肇政,於是我就提議把鍾肇政全集,放在日式的房子裡面,因為他有經歷日本的時代,和他寫作與生活的背景相關,所以這個房子的構想是這樣;然後它同時又是咖啡屋。所以一樓的部分就是日式房子的文學屋,用來做小型座談、演講或文學活動會議,也可以賣咖啡,然後特別設計一個櫥櫃,把鍾肇政老師的全集放在那做永遠的展覽。」
陳銘磻表示,文學館除了展覽空間,也要有收藏的功能,另外文學館還有四層樓,二、三樓暫時規劃為展覽空間,四樓原本的規劃是文學劇場,一個大型的演講廳。不過,陳銘磻強調這些都是早期的構想,最後文學館如何呈現還要考慮到經費、空間設計等複雜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