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認識桃園文學
認識桃園文學
- 發布單位:桃園文化局
- 發布日期:2025/02/13

所謂「桃園文學」是指桃園人所創作的文學作品,或者說:凡桃園人所創作的文學作品都屬桃園文學。但實際上,所有桃園人所寫的文學作品不可能都被搜集起來,更不可能都會留傳下來,所以比較務實的定義是:凡桃園作家所寫的文學作品都屬桃園文學。這裡所謂「桃園作家」僅指桃園的文學作家,強調以創作文學作品為主要寫作文類的作家,即詩人、小說家、劇作家及文學散文家才是本站定義的作家。
桃園文學概述
「桃園文學」的形成立基於行政區域、地方劃分的地緣文學範疇,其探討屬於「桃園學」的一環,亦屬於地方文學(區域文學)。
目前,各縣市文學史對於空間、作者及作品的界定,並未有一共識的標準或討論過程,學界亦尚未取得統一的看法。依據地方文學的概念,大致將桃園文學的歸屬條件分為三類:
- 出生於桃園之作家的文學作品。
- 創作者雖非桃園出身,但久居於桃園,文學作品中亦含有以桃園風土民情為對象或背景。
- 若未符合前述二條件,創作者僅短暫停留桃園時創作,或以桃園為主題創作,則歸納為寬鬆條件下的桃園文學。
而桃園做為臺灣的行政地區之一,亦與臺灣的歷史、政治、族群、文化、社會脈動等息息相關。
整體而言,桃園文學受限於桃園的人口成長、經濟活動、文教建設、文化營造等方面都較遲,發展亦相對較晚。及至清朝治臺時期才開始有文人於其散文、詩作中書寫到桃園,多為宦遊之作,然這些文人並非桃園人,因此在嚴格的條件下,其文學作品僅符合前述之第三條件,為寬鬆條件下所認定的桃園文學。而最早有「桃園人作家」以文字創作文學作品,約莫已是日治中期(1930年代)了。因此,日治時期以前的桃園文學發展可謂是尚處於文學間的流動,創作尚未紮根。
為使桃園文學的輪廓整體更加完整、脈絡化且易於理解,本文依據桃園發展情形,就各時期較為顯著發展的文學類型分別論述,於前半部溯及原住民、清朝時期時,採以寬鬆的條件觀看桃園文學之發展;後半部自日治時期至今,則以較為嚴格的條件視之─由此概述桃園文學,盼能引領讀者進入桃園文學殿堂。
(摘自 桃園文獻第10期「文學與人生」-桃園文學概述)
桃園文學發展概略
1943 年左右,大園國小徐張流水校長發現了距今約5000年至2000年前新石器時代圓山文化晚期的大園尖山遺址(位於今桃園市大園國小及其附近),為臺灣戰後第一個考古遺址,也是目前桃園市境內唯一的指定遺址,含有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晚期「圓山」與「植物園」文化堆積,及零星新石器時代中期之訊塘埔文化。顯見從考古歷史探究桃園 的身世,令人驚艷!不過,時光長河悠悠緩緩推進,驀然回望,桃園卻經常被外界誤解為文風不盛,起碼至清朝時期仍然如此……。直到1865年(清同治4年),出身大溪的李騰芳(1814-1879)參加鄉試考中舉人,成為桃園歷史上第一人。但要更上一層樓的貢士、進士就無人加冠進爵,桃園文風薄弱的印象,或許由此而起。
如今考察桃園的文學發展,關鍵目的之一即為發現桃園文學之豐富;或許在清代文風不盛,經濟、文化、人口移入、土地開發⋯⋯各方面發展均較緩慢,然而日治時期之後,已有不同的氣象出現。「桃園文學」,依據桃園市政府編輯出版的《桃園文獻》第10期〈桃園文學概述〉一文及林央敏所著之《桃園文學的前世今生》所論述依據地方文學的概念,將桃園文學的歸屬條件分為上節定義的三類。
此一論述亦正呼應臺灣文學研究學者顏崑陽、陳明台、施懿琳、江寶釵等人所言「『區域文化意識』絕不可以誤作『畫地自限』的心靈牢獄。」。
準此廣義認定在桃園文學的世界中,第一類:則指籍貫在桃園的作家,例如:李獻璋(1914-1999)、簡國賢(1917-1954)、鍾肇政(1925-2020)、林鍾隆(1930-2008)、傅林統(1933-2020)等人;或第二類:指籍貫非在桃園,但現居住桃園的作家,例如:羅青、陳銘磻、林文義、陳大為、鍾怡雯等人;第三種類型則指非前面兩者,可是作家作品內容關乎桃園,例如陳月文、方恩真合著的少年小說《勇敢的光頭幫》,寫照了她們用說故事在林口長庚兒童癌症病房的溫暖行動;焦桐散文《滇味在龍岡》以龍岡一帶特殊的滇緬雲南美食為考察對象;小野《家住渴望村》紀錄了他曾短暫遷居龍潭渴望村的恬適鄉居生活;方群《桃園詩行》以詩為鏡頭紀錄了桃園濱海的竹圍漁港、草漯沙丘、觀音蓮園等地的自然風情;帶著詩心走進鳳飛飛故事館、爺亨梯田、拉拉山等地觀山林與人文變遷。這樣的地誌詩書寫,可上承清代以降臺灣各地傳統詩社與文人盛行的「八景詩」或「十二景詩」,刻記了土地的容顏。又如日本著名童謠詩人北原白秋(1885-1942)為大溪公學校(今大溪國小)寫的校歌,更特別的例子還有鄭清文(1932-2017),他本出生於桃園,一歲後過繼給新莊的舅舅,在他諸多小說裡的農村景象多源自桃園出生地水汴頭的記憶,桃園台地上的埤塘水光雲影,圳道連渠,早期素樸的田園風景依稀可辨。以上都是可以歸納充實為桃園文學的風景。
至於地理範疇上的桃園之認定,清領康熙時期屬臺灣府淡水廳下南崁四社。乾隆年間,境內漢人墾植之初遍植桃花,遂有「桃仔園」之名。日治初期1920年(大正9年)復實施「五州二廳」制度,桃園廳大部分改編入新竹州,部份併入臺北州;在新竹州轄下,分承桃園、中壢、大溪三郡,地理範疇上大致與今天的桃園市全區吻合。是故,桃園的地理行政管轄權責名稱有幾番更迭,但仍可與鄰近的臺北、新竹做區隔,因此不會也不能將此二縣市的文學發展混入桃園之中。
相關附件
- 10.桃園文獻-第10期文學與人生pdf 下載:8次
相關照片
- 最後更新:2025/03/06
- 瀏覽次數:1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