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治時期臺北州立宜蘭農林學校畢業。1941年曾於《文藝臺灣》發表處女作。1969年擔任《臺灣養雞》雜誌主編,《現代畜殖》(1973年11月~2002年5月)與《養魚世界》雜誌社(1977年4月~)社長...
黃娟為台灣大河小說女性作家第一人。 原名黃瑞娟。桃園楊梅人。六○年代即享譽臺灣文壇,屬於戰後第二代作家。曾任北美臺灣文學研究會會長、北美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會長等職,小說曾獲扶輪社文學獎及吳濁流文學獎...
原名陳文成。桃園人。南華大學出版管理研究所畢業。1986年開始在《秋水詩刊》發表詩作,1988年加入新陸詩刊,1991年〈如果有人問起〉獲得吳濁流文學獎新詩正獎,同年度亦獲選為新詩協會全國優秀青年詩人...
臺北工專化工科畢業。1989年起,從事文學編輯工作,歷任《自由時報》副刊主編、《中時晚報》副刊編輯,1994年與友人共同創辦「地平線詩社」,為臺灣年輕世代詩人之重要集結。現任《聯合文學》月刊及出版社總...
臺北高工畢業。曾任耕莘寫作會總幹事、優劇場編劇兼行政總監、鬥鬧熱劇場藝術總監、社區大學講師等。現任採茶文化工作室負責人,專事地方文史工作。 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。作者由鄉土人物寫到都市男女,由政治事件寫...
1941年2月28日生於桃園。德育商業職業學校畢業。曾創辦政論性雜誌《中國風》月刊,曾任職於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、中國文藝協會常務理事、中國新詩學會常務理事、《秋水》詩刊主編。涂靜怡的創作文類為詩和散文...
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廣告組畢業,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。曾任《九五臺北攝影節》專刊主編,《音樂時代》、《廣告》雜誌專欄主筆。 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、生態關懷者協會常務理事、原鄉重建基金會董事。有時寫...
臺灣劇作家,日治時期曾參與雙葉會、厚生演劇研究會;成立聖烽演劇研究會。常以戲劇諷刺當代社會現象、有《阿里山》、《壁》等作品。 是一位出生於臺灣桃園的戲劇從業人員與藝術工作者,為劇作家和演員。 畢業於開...
大溪出生的李獻璋,可謂臺灣民間文學的推手。 新竹州大溪郡大溪街(今桃園縣大溪鎮)人,享年85 歲。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部哲學科,早年受五四運動的啟發,加上臺灣鄉土話運動的刺激,對福佬話與其民間的文學發...
字綠野,新竹州桃園街(今桃園市)人。 為1911 年「桃園吟社」創始人之一,一生奉獻地方公職,也投入事業經營,桃崁輕便鐵道會社後來成為桃園客運,是桃園交通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。終其一生,歷經三代政權,橫...
簡楫(1869~1935):乳名舟,字若川,臺灣桃園人。為1911 年「桃園吟社」創始人之一(簡若川、鄭薌秋、李夢庚、黃守謙、簡朗山、鄭永南、黃玉書、黃全發)。 光緒18年(1892),考取臺北府學生...
為1911 年「桃園吟社」創始人之一,對振興地方的文化頗有貢獻,桃園、台北地區的多間寺廟有他寫的楹聯,可見其文名。 鄭永南是桃園街的仕紳,曾擔任桃園街協議會員、桃園信用組合監事。熱心公益,曾捐款給桃園...
是廣告導演也是詩人,是小說家也是跑者。出版《失去愉悅的逾越》、《最大的示愛:掰掰~有點糟的一年,未來我們好好過》《文案是…我不知道.你不知道的東西》等書。...
彭樹君創作文類有散文和小說。散文文字清新靈秀,以素描方式呈現種種生存情結,頗能見出作者纖細的思維。小說創作描寫都會男女的微妙關係,故事時而幽默,時而感傷,她希望通過情節舖設及人物刻畫探索愛的真諦。曾獲...
彭素華創作文類包括小說、傳記與兒童文學。曾獲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榮譽獎、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等獎項。 作品包括:《名人檔案》《一直愛妳》《遇見莫那.魯道》《當豬頭同在一起》《赤腳的日子》《3 號坑...